当前位置:学习大全 > 文学百科 > 读书笔记 > 内容页

三百字读书笔记(推荐24篇)

2023-10-11 18:54:02 黎初晨

  三百字读书笔记 篇1

  《狼王梦》读书笔记

  在生活中,在学习中,每个人都想当强者,在狼群中也不例外,每只狼都梦想着成为狼群的统治者——狼王,《狼王梦》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想当狼王的故事。

  这本小说主要写了这篇小说主要说了:母狼紫岚在一个狂风骤雨的夜晚诞下了五只狼崽,四只公狼崽,一只母狼崽,但有一只公狼崽因紫岚的疏忽,死于暴风雨中。她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把自己的后代培养成狼王,这是因为这个愿望是紫岚死去的配偶黑桑的心愿。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它一次一次失败,三只小公狼也相继死去,自己也已步入老年。最后,它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女儿所产的狼孙身上。为了狼孙的安全,它与一只以前吃掉自己儿子的,现在想吃掉自己狼孙的金雕同归于尽。

  我最感动的是:母狼紫岚为了救自己的狼孙与以前吃掉自己儿子的金雕同归于尽。

  《狼王梦》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让我悟到生存的艰难,体会念了竞争的无情,欣赏了不屈不挠的强者风采,让我们抢先一步获得过人的胆魄和谋略。

  三百字读书笔记 篇2

  一个又聋又盲又哑的人,写下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她就是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见她有多么向往光明啊!

  书中写到,海伦·凯勒在他19个月的时候因为一场大病而变得又聋又盲又哑。后来,还失去了父母。1887年3月,莎莉文老师走进了海伦·凯勒的生命,让她在心房里张开了心灵的眼睛。在莎莉文老师的鼓励与帮助下,海伦·凯勒学会了说话。在求学的道路上一直努力着,在莎莉文老师的安排下跟着艾伦先生学习拉丁文, 来到了莱特·赫马森聋人学校学习。海伦·凯勒进入剑桥中学,为上大学作着准备,她的愿望是考上哈佛大学。在剑桥中学二年级时,因为种种原因而退学了,但那并没有终止海伦·凯勒的求学道路,而是更加努力地为考入哈佛大学而努力着。最后她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哈佛大学的德克利夫学院······假如拥有三天的光明,海伦·凯勒的第一天,是忙碌的一天;第二天,海伦·凯勒要在黎明起身,仰望壮丽的曙光全景,将通过艺术来搜寻人类的灵魂;第三天,海伦·凯勒将再一次迎接黎明,在当前的日常生活中度过。

  最令我感动的是海伦·凯勒给人们的忠告:善用你的眼睛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失明的灾难。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其他感官。聆听乐曲的妙音、鸟儿的歌唱,管弦乐队的雄浑而铿锵有力的曲调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耳聋的厄运。抚摸每一件你想要抚摸的物品吧,犹如明天你的触觉将会衰退。嗅闻所有鲜花的芳香,品尝每一口佳肴吧,犹如明天你再不能嗅闻品尝。充分利用每一个感官,通过自然给予你的几种接触手段,为世界向你显示的所有愉快而美好的细节而自豪吧!不过,在所有感官中,我相信,视觉一定是最令人赏心悦目的。

  这段话,我终生难忘,充分利用我们的每一个感官,珍惜现在,珍惜拥有的一切。再回头看看我们,我们拥有优越的环境,健全的器官。但我们并没有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而是完成任务。

  拥有视觉,就拥有光明;失去视觉,就遁入黑暗。我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一定要善待它,保护它,真爱它,让它发挥无限的价值,让我去感受这美好的世界

  三百字读书笔记 篇3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下到衣食犯愁的小学徒,上到养尊处优的王子,有好几篇故事的男主人公都是在听亲戚,朋友,甚至路人对某美女(通常是公主)绘声绘色的描述后而单方面地对她疯狂相思,奋起而追的。正可谓:真人还没见着呢,光听听形容就已经欲火焚身了。相比于相对较能令人接受的“一见钟情”,这种“一听钟情”在现代人眼里看来着实不怎么靠谱。童安格歌中的那位“神秘叶丽亚”貌似就是从《一千零一夜》中得到的灵感。

  想要改变这种“隔山猜美人”的情况,看来还是要等待照相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普及。不过,那些穷小子或浪王子“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找到心移之人后无一例外都非常满意。这往往会让一个很现实的读者为他们长舒一口大气……

  可话说回来了,你是看上人家了,人可倒看得上你啊。这类一看见就想追,一追还准追不上的女人我见得多了,人家是那么好对付的吗?于是,自打追求者们终于千辛万苦见到魂欠梦绕的大美女以后,好戏就开始了。

  一开始,他们会展开凌厉的攻势,甜言蜜语,巧做机关,但美女们(通常是公主)个个矜持稳重,不给对方任何的机会!见求爱受阻,追求者们开始托人弄窍,动辄撕心裂肺地吟情诗,甚至以自杀想逼。美女们仍大义凛然,不为所动。最后,恨铁不成钢的编剧和导演无奈派出了各路神仙,小伙子们终于以非自然力量反败为胜,抱得美人归。

  三百字读书笔记 篇4

  最近,我读了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我深有感触。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又盲又聋的海伦·凯勒坎坷的一生,以及她的心路历程。她一生只有十九个月光明与声音,在安妮·莎利及其他老师的帮助关爱下,在亲朋好友的成全中,海伦·凯勒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完成了哈佛大学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她始终致力于残疾人事业,四处募捐用以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环境,并为他们创造受教育的机会。她曾周游世界各地,为残疾人加油鼓劲。最终成为一名杰出的慈善家、演讲家、教育家。

  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只有聋人才珍惜失而复得的听觉?为什么只有盲人才珍惜重见天日的幸福?让我们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去充实生命、去享受生活!海伦说:“我努力求取知识的目的在于为社会人类贡献一点力量。”知识的力量多么巨大,它能使一个残疾人,变成一个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的人。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海伦。凯勒一样,在有生之年把对知识的渴求,看作对人生的追求,每天都抱着这种追求,怀着友善、朝气、渴望去生活,我们的人生将会增添多少欢乐、多少幸福啊!

  海伦的一生,是生活在黑暗中却给人类带来光明的一生,她用行动证明了人类战胜生命的勇气,给世人留下了一曲永难遗忘的生命之歌!

  三百字读书笔记 篇5

  《玫瑰与教育》是窦桂梅老师的教育随笔集.这本书记录了她最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一名专家对教育显现的种种反思,和其他一些书籍相比它没有长篇大论的教育理论、理念论述,而是记录了她对教育教学的积极的态度,以及对教育的无奈与困惑。

  刚拿到这本书,就对书名感到好奇,读来原来玫瑰是她在“教育在线”的“小学教育论坛”的网名,是桂梅颠倒过来的同音“玫瑰”。她说:“作家冰心只钟情于玫瑰,冰心老人认为玫瑰有刺,那是风骨,玫瑰的芳香艳丽就是冠艳群芳。”“现在,我已用玫瑰的含义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样对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谅’;像‘8朵’玫瑰那样怀着感恩之心对待‘关怀及鼓励’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样学会在现实中‘忍耐与期待’;像‘20朵’ 玫瑰那样,‘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像红玫瑰代表的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样,感受心灵的真实和独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纯洁一样,一辈子拥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我晓得,要把个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由此可见窦桂梅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之情,我不禁为她的满腔激情而动容。

  为了自己能像“冰心玫瑰”那样绚丽和高贵,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个吉林师范的中师生,先从吉林一实验小学,再到北京,而且当上了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其间受到过国家政治局常委的接见,参加过国家教育报告团,出版了不少教育专著,这些成就肯定包含着她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对她的付出的汇报。从她对自己的成长和成名的描述,虽有被“逼”之感,但更多的是自己在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后,所做的许多工作是很令人佩服的。

  读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中大声朗读,能让读者不仅听见声音,而且还能看见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见了窦桂梅的爽朗而热情的笑貌!她说:“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也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写作,记录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开花的轨迹。”诗意的语言,真切而热情,文如其人。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这是窦老师所喜欢吟诵的诗句。作为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字里行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文学的爱好,并时常有意识地扮演着“拉近朋友、学生亲近母语、亲近书籍”的角色。更让人感动的是:她此举目的竟是“让人在亲近文字的脚步里抓到爱。”

  品味这朵这芬芳的玫瑰,她为我们每一个热爱教育、献身于教育的人做出了做好的榜样。

  《玫瑰与教育》是窦桂梅老师的教育随笔集.这本书记录了她最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一名专家对教育显现的种种反思,和其他一些书籍相比它没有长篇大论的教育理论、理念论述,而是记录了她对教育教学的积极的态度,以及对教育的无奈与困惑。

  刚拿到这本书,就对书名感到好奇,读来原来玫瑰是她在“教育在线”的“小学教育论坛”的网名,是桂梅颠倒过来的同音“玫瑰”。她说:“作家冰心只钟情于玫瑰,冰心老人认为玫瑰有刺,那是风骨,玫瑰的芳香艳丽就是冠艳群芳。”“现在,我已用玫瑰的含义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样对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谅’;像‘8朵’玫瑰那样怀着感恩之心对待‘关怀及鼓励’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样学会在现实中‘忍耐与期待’;像‘20朵’ 玫瑰那样,‘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像红玫瑰代表的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样,感受心灵的真实和独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纯洁一样,一辈子拥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我晓得,要把个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由此可见窦桂梅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之情,我不禁为她的满腔激情而动容。

  为了自己能像“冰心玫瑰”那样绚丽和高贵,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个吉林师范的中师生,先从吉林一实验小学,再到北京,而且当上了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其间受到过国家政治局常委的接见,参加过国家教育报告团,出版了不少教育专著,这些成就肯定包含着她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对她的付出的汇报。从她对自己的成长和成名的描述,虽有被“逼”之感,但更多的是自己在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后,所做的许多工作是很令人佩服的。

  读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中大声朗读,能让读者不仅听见声音,而且还能看见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见了窦桂梅的爽朗而热情的笑貌!她说:“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也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写作,记录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开花的轨迹。”诗意的语言,真切而热情,文如其人。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这是窦老师所喜欢吟诵的诗句。作为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字里行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文学的爱好,并时常有意识地扮演着“拉近朋友、学生亲近母语、亲近书籍”的角色。更让人感动的是:她此举目的竟是“让人在亲近文字的脚步里抓到爱。”

  品味这朵这芬芳的玫瑰,她为我们每一个热爱教育、献身于教育的人做出了做好的榜样。

  三百字读书笔记 篇6

  《骆驼祥子》这本书中有一段“三起三落”,在我看来,这是三段感情。

  第一段感情出自祥子和一个毒辣、倔强、执着的女子,她叫虎妞,她出嫁时连她父亲都没来,她难产时也没有得到希望中的生活,她在衣内藏了一个小枕头去找祥子时,祥子的幸福和她的希望就注定会破灭的。虎妞三十多岁,她以自己心中寂寞而自私地夺走了祥子的自由后,只落得一个自灭的下场,她一定在忏悔为什么没有珍惜。这段情随着她的逝去化为西去的仙鹤。

  第二段情,出自祥子和另一个女子,她叫小福子,她因家中贫苦而被父亲抛弃,沦为暗娼,但她勇敢地追求自己在灵魂上平等,追求属于自己的真情。她沦落在了旧社会,但她很坚强,有属于自己的自尊,虽她因受不了生活困难而吊死了,但风中,是她自尊的目光。

  第三段情,是虎妞和她父亲刘四爷,刘四爷自私自利、一毛不拔,是个毫无人性的旧社会老败家子。他因财富而将女儿扼杀在自己的守财奴性之下,却只得到了一颗空巢与一朝追忆。

  《骆驼祥子》是以祥子为中心的一篇小说,祥子本是一个农村的穷孩子,因家庭变故来到了城里做了人力车夫,一开始是租车,后来立志要买自己的车,他拥有吃苦耐劳、坚信执着的精神,又正值生命的黄金时期,所以他经过三年的省吃俭用,终于用自己的血汗钱买了一辆好车,但是马上就被抢走了,他身上仅有的几元钱也被敲诈了去,他又什么也没有了,他的主人曹先生还因特务追踪使他丢掉了工作,虎妞后来也因难产而死,为办丧事,他又把刚买的新车给卖了,依旧一名不文。心爱的小福子自杀了,心中最后一丝亮光也瞬间熄灭,祥子,此时被命运彻底降服,成为精神麻木的行尸走肉,自甘堕落。

  可以说,祥子以坚韧的性格和执拗的态度与生活展开了搏斗,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内容,也就是他的极端个人主义,始终是他屡败屡战的动力源泉,然而一次次的搏斗总是以祥子的失败而告终,他的梦破灭了,人麻木了,直至成为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这种个人主义在当时那种社会制度下,一定成为祥子命运悲剧产生的必然,要想改变命运,只有更早地觉醒。虽然作品没有打开一盏灯,但已经用祥子的悲剧性给世人以警醒。

  三百字读书笔记 篇7

  今天我读了《查理九世》之吸血鬼公墓这本书。

  你见过会行绅士礼,并且看得懂肥皂剧的小贱狗吗?它可是DODO冒险队的老大呢!它与墨多多、尧婷婷、虎沙、扶幽一同组织了这个DODO冒险队。

  这本书讲的是DODO冒险队和贾士一起去吸血鬼城堡探险,他们一起与“吸血鬼”们搏斗,最后,我才发现并没有什么吸血鬼,只有可怜的“卟淋症”患者。他们为什么会对付这些普通人呢?原来那些人嘲笑这些患者,从此他们被冷落了。这些普通人呢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并对患者到了歉。

  读完了这本书,我懂得了,不要看不起别人,别人的心也很脆弱。

  三百字读书笔记 篇8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是凯勒。

  海伦从小失聪,失明,变成了哑巴。不过她还是幸运的,导师沙利文老师“从天而降”,为小海伦带来了知识的火花。她们周游世界,出现在大大小小的讲台上,为人们演讲,所有的人都为她们的不屈所动容。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本闻名于世界的巨著,虽然它不是长篇大论,但含义却万份深刻——人们要珍惜现在所得,品味生活的不易,感恩自己所拥有的一 切,仿佛自己明天将失去一切似的。在书中,命运已定的主人公,遭遇好运而得到拯救,这时,她深刻体会到生命如此珍贵,不可失去。人啊,总是这样,失去了, 才知道珍惜;获得了,才知道它来之不易;品味了,才知道它是多么美好,从而无遗憾。是啊,为什么我们不能改变呢?感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感恩自己是四肢健 全的人,感恩自己有一个美好的家!

  三百字读书笔记 篇9

  这天读了《赢在节俭》,对我感触颇深我们改制成商业银行以后,许多过去工作的作风都有待于改善,很多的制度的都需要调整。作为我们一线的内勤员工首先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工作的热情,服务的态度,都要比以前要有更高的标准。

  此刻既然改制成农商银行,就要把股东的利益,把效益放在第一位,平时我们要注意成本的缩短,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该省的就省,把工作成本降到最低,比如少开空调,减少纸张的浪费,随手关灯。电脑不用就立刻关掉或者进入休眠状态,把企业每一分钱都花的很有好处。世界上任何强大的企业都是节俭的,我们行要做强做大,就务必要把节俭的思想融入到每位员工的身上。作为天津农商银行的内勤人员,每一天应对各种各样的客户,要把自己当成是是一名演员,不论自己的情绪如何,都要把自己最好的情绪展现给客户。工作中不仅仅仅要认真,还要细心。不怕麻烦,不怕曲折,不怕反复,不论在工作中遇到了什么麻烦,都要静下心来,不急躁,心平气和地取处理。不仅仅仅要认真还要用心。如果草率,马马虎虎,随随便便完成的话,工作效率肯定也会不尽如人意。用心工作还要不能好高骛远,见异思迁,而就应全心地投入工作,忘掉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在工作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存在很多的不足,要了解更多的知识,就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完善自己,即使胜任了工作,也不能停滞不前。在发展形势瞬息万变的这天,唯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有竞争力,只有不断的钻研,才能站稳脚跟;只有不断的提高,才不会被别人超越。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会淘汰旧的,我只有不断的学习,挑战自己,战胜自己的懒惰情绪,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农商银行员工。

  在优秀的领导带领下,我相信天津农商银行的发展潜力,我们行务必变的更加职业化,为我们是天津农商行的一员而感到骄傲!

  三百字读书笔记 篇10

  读了稻草人这本书之后我深受教育,里面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例如:燕子、眼泪、稻草人……比如:可怜的燕子躺在花丛下,它张开小嘴好像一直在叫妈妈、妈妈,可是妈妈在哪里?它的脖子上有条围巾,真是个可爱的小东西,它的羽毛沾了血,原来它受伤了。后来被玉儿和青子发现了把小燕子带回家,报上了广告,第二天妈妈来接它了。

  比如:稻草人一心想为它的主人—— 一个可怜的老太太看好那片田,可是仙虫一直飞来,稻草人一直在那儿扇也没有用,可怜的老太太今年的辛苦又白费了。

  你们看了上面的两个例子,是不是觉得很感人。你看那稻草人坚持不懈地想把小飞虫赶走,你看那救燕子的小姑娘多么善良,我们的世界上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更美好!

  三百字读书笔记 篇11

  今天,我读了一片很有哲理的小故事——斯宾塞。约翰逊写的《谁动了我的奶酪》。

  文章主要写了两个小矮人——唧唧、哼哼和两只小老鼠——嗅嗅和匆匆在大迷宫里找奶酪的故事。他们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在奶酪c站,找到了美妙可口的奶酪,于是,他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整天只顾享乐。终于有一天,奶酪c站的奶酪没有了。于是,两只小老鼠出发寻找新的奶酪,而两个小矮人则是逃避现实,不相信奶酪没有了,只肯呆在c站。终于有一天,唧唧醒悟了,他开始出发寻找新的奶酪,并在途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知道了要及时发现并应对一些变化最后,终于在奶酪n站,找到了更多的新鲜的奶酪,并遇上了提前到达的两只小老鼠。但是他不安于现状,又出发寻找奶酪;而哼哼,却只是呆在c站,怨天尤人。

  好句好段:尽早注意细小的变化,

  这将有助于你

  适应即将来临的更大的变化。

  变化总是在发生

  他们总是不断地拿走你地奶酪。

  预见变化

  随时做好奶酪被拿走的准备

  追踪变化

  经常闻一闻你的奶酪,

  以便知道它们呢什么时候开始变质。

  尽快适应变化

  越早放弃旧的奶酪,

  你就会越早享用到新的奶酪。

  三百字读书笔记 篇12

  由于图书馆“书香杯”的缘故重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说实话,也算不上重读了,小时候的记忆仅仅停留在一位双眼失明的小姑娘,克服种种苦难和挫折,最后功德圆满的故事。而今温故而知新,也是设身处地的缘故,便有了新的认识。

  看一本本该是给孩子看的书,花了整整一天时间。书不大,有点小人书的感觉,很是亲切。书中的故事老生常谈了,讲的是主人翁海伦凯勒仅仅在想享受了19个月的光明和声音后失声失明,从此在不属于她的世界中生活。但海伦没有自暴自弃,相反她努力做得更好,不仅是学习,还有生活。最后海伦取得了哈佛大学拉德利夫学院的文学学士,并利用后半生为残疾人四处奔走。书中除了介绍她的精彩人生外,最后的一篇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尤为感人,我们就从此静静感受海伦的精神世界。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用积极的语言,告诉我们该如何活。她所设想的:假如有三天光明,第一天,看看周围的人;第二天,看看周围的世界;第三天,过一次正常人的生活。看看,这就是这个小女孩唯一的心愿,但却是我们每天都会做的事。那么我们是不是该知足,知足现在拥有的一切,就算你现在什么都没有,却也是别人眼中的天堂了。反观如今的社会,我们无视无刻不在抱怨,似乎我们有多么的不幸。但读海伦的文字,我感到是满足,是海伦对自己生活的满足。按理说,她应该比我们更有理由自暴自弃吧。可是不仅她没有,而且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知的世界,从认字,读书,学习到工作,做演讲。她的每一天生活的难度都大于常人,但对她来说那又怎样,永远不放弃,并抱有希望,梦想就能照进现实。

  生活难免不公平,但这句话却是对每个人都适用的,毕竟你也不知道哪天你会无缘无故中了乐透,或者不明不白被天上掉下的板砖砸死,这样看又是相对公平的。上帝眷顾他的每一个子民,不论贫穷富有,不论健康残疾。他给予了你什么,就会在其他方面拿走什么;相对的,他从你这儿拿走什么,就会在其他方面给予你什么。人生的大悲大喜,如潮起潮落,一时的失败只是为下一次的成功作铺垫,失败的越彻底就越有伟大的成功。而最终在你生命完结的时候都会归于平静,好似一切都没发生过。

  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谁都不是表面看到的那样没有烦恼,其实每个人都有烦恼,那些看上去很洒脱的人只是藏的深罢了。虽说好的生活是每个人的向往,但是什么是好的生活才是我们应该深究的,我想它不应该仅仅是物质追求吧。

  我想说的就是很简单的一句话,少些抱怨,多些宽容,拥有积极的心态,我们才能少些自寻烦恼,多些微笑面对。这样不仅是别人的,你的世界也会更美好。

  最后以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为结尾,祝愿生活于你是快乐的。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三百字读书笔记 篇13

  自从我们庆师附小展开了六年读一百本书行动后,我已经读了第三本书《秘密花园》。

  它以神奇而有奇妙的秘密花园为背景映出了小女孩玛莎的故事,她原本是一个粗鲁暴躁的女孩,可自从他的父亲母亲印度奶妈和所有的仆人被那一场残酷无情的瘟疫夺走了生命后,她的命运彻底改变了,她为了生存,来到了自己的姑父家,在那里她找到了秘密花园的钥匙和把门,同时认识了自己的小女仆的弟弟,名叫肯林。他是一个能与人交往融洽,也能与动物们交谈的小男孩。也认是了自己的表哥柯林,他身体憔悴,个性暴躁。在玛丽肯林俩人带他游览秘密花园和种植秘密花园,他渐渐的胖了起来,也变得十分强壮,最终他们创造了一个奇迹,让瘫痪多年的柯林变成了一个健壮的小伙子,跑的小鹿一样快。

  通过了秘密花园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通往理想和命运的路不只是一条,也明白了人们不能盲目的去相信那些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准确判断而得出的结论

  三百字读书笔记 篇14

  很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有人对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这么评论:“这本书虽然是社会学入门级读物,却有着深厚的理论素养作为支撑;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上乡土浓浓的气息,没有了让人忘而却步的拗口难懂的理论术语,读后确有万条万缕了然在胸的豁然开朗感。”是这段颇高的评价使我萌生了对《乡土中国》的兴趣,果然,读毕,感触良多。

  《乡土中国》对中国基层的乡土社会进行了细致而深刻的描述和分析,它包括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庭、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地缘与血缘、名师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开叙述,生动地描绘出乡土中国的基本概况。

  《乡土中国》开篇第一句“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正如费老先生所说的,中国的基层社会的确具有浓浓的乡土味。这里的“乡土味”并不是都市人眼中给乡下人冠上“没认识多少字、听到汽车喇叭鸣不知道往左还是往右的”的愚昧,而且经过实践证明,乡下人的学习能力并不比都市人差,只是对于知识和城市生活规律的需要没有都市人强烈。我们都知道,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建立在能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传统中国社会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制约了中国人民尤其是基层人民思维方式、思想文化的发展。再加上乡土社会是一个社会变迁速度十分缓慢的社会,人民已经习惯了乡土社会里安稳的生活,以致于不能适应其他快速变迁型的社会,这个才是“乡土社会”之所以“乡土”的原因。

  费老认为“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语言和文字都是表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工具,在乡土社会里,人们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和交流方式,有时候大可以不必使用文字,表情、动作、声音都是人们独特的交流方式。除非乡土社会的本质改变,要不然,文字下乡进程将会相当缓慢。

  在社会结构上,《乡土中国》深入浅出地把社会分为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和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团体格局指的是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这个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而差序格局则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费老还作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都在水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越推越薄,而所谓伦,也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多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当代中国社会又何尝不是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在办事的时候,人们总是先找关系。正是这种社会关系的性质导致了许多“走后门”的现象,在官场上也导致了很多的贪污腐败的现象。这一个比喻浅显而又深刻,在看待人的私心问题上,让我感触至深。

  当代社会所强调的德治依旧是源于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维系着私人的道德”需要靠个人的内在克制来遵守,于是很多应该遵守的规则便成了“礼”,“礼是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当代社会应该是一个法治社会,但是“礼治”依然存在。在农村,遇到矛盾的时候都是请一些长者或权威人士来评评理,实在调解不了才选择诉诸于法律手段。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无讼”的社会。

  在一成不变的乡土社会里,保守封闭的特征形成了“无为政治”和“长老统治”的现象。即使是在当代的民主社会,人们依旧不重视自己的权力,敷衍地对待选举活动,对政治大事也不闻不问。只有当自身利益受到威胁时,才会寻求政治或者法律上的庇护。在乡土社会中,长老的生活经验是最为丰富,因此长老具有权威性,年轻一代对长老只可惟命是从。

  虽然乡土社会的社会变迁速度慢,但是乡土社会毕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旧的社会制度不符合实际情况、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时候,“名实分离”的情况就会出现。“名”是老祖宗定下来的规矩,是不可以轻易改变的,所以人们只好依旧采用这个“名”而在实际的操作上采用自己的那一套“实”。这可能也折射出传统中国人们保守封闭的特点。

  写到这里,不禁感叹费孝通先生孜孜不倦,敢于探索的精神,虽然《乡土中国》的创造时间离现今已经65年,但是这本书里所研究出来的理论依然是经久不衰,对于传统中国的基层社会本质看的如此透彻。我还要把这本著作精读几次,加深自己对乡土社会的理解。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XX字

  毕业参加工作以来,因自己的职业性质,都是以解决问题为主。作为每天跟法律实务打交道的律师,书架上本来不多的法哲学、社会学等基础理论的著作鲜有光顾。自己一直以来也愿意做“多解决问题,少谈些主义”的胡适派,加之近十年来,目前耳闻的大学大家们写的东西是越来越看不懂,也不知道是自己肤浅还是人家深沉,总之对于那些解构-重构-再解构的“大家学说“,是愈加的不感兴趣甚至厌烦,总是抱怨离基层和实际太远,牛角尖书生气的东西太多。所以,我即便有兴致耐心去做读后感并形成书面文字,那至少是这本书须真正的在解决问题,在打动人,历史能够证明其价值的著作。国外的很多社会学名著已经不少;国内而言,很多现在讲的中国社会问题,实际上在我看的费孝通老先生的《乡土中国》,在解放前就已说的再透彻不过了。

  请原谅我对社会学背景的无知,看费老《乡村中国》之前,我仅仅是从(朱)苏力的《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这些个在校大学生喜欢看的畅销书中的一些内容中了解到进而查找这本书的。看了之后,我心里有种不太愿意承认的感觉,前面苏力的两本书似乎都在偷师费老的研究方法,甚至一些文风和语气也是有模仿之嫌,尽管不是所谓抄袭或山寨,但却让人不适。这也难怪,我们八十年代以后培养的前面几批法学博士们,现在都基本上是中国法学界的执牛耳者,但是却一直没有出现过一个至少让人敬仰的大师,大概也就是在浮躁的空气下博古通今,模仿古今甚至抄袭古今内外的结果,几无创新、突破。

  费老的《乡村中国》实际上是其以《乡村经济》为基础,并结合在西南联大任教时编的讲义整理后,于1948年出版的一本反映中国农村问题的社会学著作。按照费老的说法,这本书不是完稿,也不是定稿,只是一种尝试的记录罢了。十三篇短文,短短一万多字的薄皮书,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把中国三十年代封建农村社会活脱脱的解构的清清楚楚。这本薄书多次再版,其内容过去60余载,依旧没有过时,堪称经世大作。

  第一篇《乡土本色》为概述。文章描述了中国30年代乡土社会的基本轮廓。第二篇《文字下乡》、第三篇《再论文字下乡》论述文字或教育对于乡土社会意义与局限。

  第四篇《差序格局》最为经典和重要。与西方社会的团体社会不同,中国社会结构中存在差序格局。这是乡土中国全书的核心概念。乡土中国中人与人的关系就是差序格局,费老将其比喻为石子投入水中引起的涟漪:(1)以自己为中心,根据亲疏关系不同对待。即对家族亲属要“孝”、“悌”;对待知心朋友要“忠”“信”。(2)存在差序,水波由中心向四周扩散,一圈一圈,越向外,波纹越浅。乡土社会中的人们以己为中心,在这种格局中,站在任何一圈中,向内看可以说是公,是群;向外看就可以说是私,是己。两者无清楚的界限。在这种格局中,站在任何一圈中,向内看可以说是公,是群;向外看就可以说是私,是己,两者无清楚的界限。紧接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等加强论证这层中国农村特有的人际关系。《礼治秩序》。《无讼》、《长老统治》各自对农村礼教秩序等治理架构和习惯进行了描述。而《无讼》倒是蛮符合中国的目前情况和我们律师碰到的现实。中国社会群体都有厌讼心态,无论从面子问题、经济角度还是对审判者、代理者的不信任,造就了善良老百姓能不打官司就不打官司的思维定势,也造就了打官司的人基本上都是刁民的误读。

  最后的三篇《血缘与地缘》是对中国农村“入土为安,叶落归根”的论述;《名实的分离》是对时势造英雄背景下的个人功名探讨。《从欲望到需要》表达了费老对中国社会成长的远景。以上三篇均是都是讲乡土社会的变迁,从动态角度描述乡土社会的现实现象。

  费老已经离开我们五年多了,他的这本《乡土中国》写就也有60余年光景。我们中国乡土社会表现的熟人社会特征,在差序格局下的亲疏关系,在儒家礼教的文化传导下,活生生的向世人展示出中国社会的整个面貌。

  尽管我们国家在城市化的道路上,已经给传统的中国农村社会生活和生产秩序带来了巨大冲击,包括我们没有了大院邻居经常性的互相串门;尽管我们不像父辈那样会亲自下厨烧菜在家待客,而是每每在酒店宴客应酬;尽管我们的交际圈子越来越朝着价值利用的功力角度,人是认识的越来越多,吃过饭、递过名片都称很“熟”,而知音的真心的知心的确是越来越找不到;尽管我们的孩子包括父母都在被日后视为无用的奥数班消磨时间,而不愿或不敢让孩子去社会实践…这些冲击仍然无法改变中国社会的传统社会伦理观念和家庭观念“内孝外和”。

  同样,如果借用这本书来描述一下自己在律师行业解决现实问题的启发意义,也是非常明显的。我们律师在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充分的感受到我国律师行业与欧美西方国家的律师有着非常不同的文化:西方律师的按照小时收费的方式,和我们按照包干收费的方式,也直接映射了不同社会文化早就的结算方式;西方社会的以牙还牙的法治强力维权,和我国的止诉息讼甚至全民调解的社会治理理念;西方社会的惩罚性违约损失,与我国填补损失的违约责任形成的不同追责方式等等。按照我自己的比喻,在中国的律师,和西方的律师区别,就好似中国的中医,须有治本的理念;而西方的律师,追求的是指标的效果。与其激烈、快速的干预社会生活不同,我们强调温和、根本的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所以,在中国做律师,也须考虑到中国的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格局,考虑到中国的儒家和谐文化底蕴。如果说这是从《乡土中国》能够得到的职业启示,我想也是非常不错的。

  三百字读书笔记 篇15

  近期,我读了一本书,叫做:《鲁滨逊漂流记》。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这本《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被誉为“小说之父”的丹尼尔·笛福。主要讲的是,主人公鲁滨逊为了完成自己的航海梦想而偷偷离开家门,怀着远游四海的高远志向,坐船穿越了大西洋和太平洋。最后,这条船经历了惊心动魄的险情,船中只有鲁滨逊一人奇迹般的存活了下来。鲁滨逊找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荒岛,在那里顽强地生活了二十八年。他从一开始的只会烤一些动物到可以自己烤面包,从只能住在荒野外到可以自己盖房子,这是多大的一个改变啊!

  为什么鲁滨逊会在这二十八年中顽强地存活下来呢?我想,是他对生活的坚持不懈。他在这样一个荒无人烟的岛上,竟从来没有放弃过生活,而是更加坚定地生活了下去。

  我读完这篇小说,又联想到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在学习上,我只要遇到一点困难就不敢去克服,总想着不付出努力就得到回报。读完这本书以后,我下定决心,以后不管做任何事,遇到任何困难,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坚持不懈的完成好每一件事情。

  第二天,我立刻做出了行动。我写作业时,要求自己,不要三心二意,写一会就玩一会。“像鲁滨逊一样”这句话一直回荡在我的脑海中。这天,我很快就完成了当天的作业。这真是一个好办法!

  我们以后要像鲁滨逊一样,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考验,永远也不能退缩,而是更加坚定地向前走

  三百字读书笔记 篇16

  吴敬梓出生在一个高官家庭,但是家庭的不断衰败和自己的挥霍,家况成下降态势。在这一路上,他目睹了许多从士林上层到贫民百姓的各色人士,饱尝了世间的辛酸和炎凉。他被视为游戏人生的败家子。但是他始终保留着一颗充满正义感和社会使命感的心,《儒林外史》用了他人生最后的20xx年世间写成。这部看似充满戏言的描写世间丑态的书,其实怀着改良世界的用心。虽然改良社会的想法最终破灭了,但是书中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一个个故事,却真实反映了康乾时期官场、士林之间的腐败和丑恶,鞭挞了世间的不平和官员的丑陋行径,有着警世的作用,被鲁迅称作一部“伟大”的书。

  《儒林外史》中,刻画了200多个人物,无论是贪赃枉法的官员、迂腐的秀才、不知廉耻的社会蛀虫、行为特异的民间人士,还是平明市井的百姓,都刻画得充满个性色彩,并不“刻板化”,而是有着十足的个性刻画,显得栩栩如生。无论是因为一朝中举而发疯发狂的可笑的范进,还是从一个朴实青年变为衣冠禽兽的匡超人,还是让女儿殉节又失声哭泣的穷秀才王玉辉,还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官员,在吴敬梓的笔下,都栩栩如生,记录了当时世间的种种令人震惊的丑恶和腐败,也预示着清政府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衰败和罪恶。

  中国的科举制度,自隋朝开始,一时确实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漫长的封建历史中,尤其是明代以后,逐渐以八股文等束缚人的思想,科举成为了统治者禁锢愚化人民的重要手段。在封建社会中,文人抛弃了儒家“修身治国”的高远理想,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科举考试中求得一席官位,升官发财。时间长了,科举选官制度就成为了贪污腐败的巢穴,滋养了一批又一批残害人民的蛀虫。人的思想渐渐地被异化。从先秦以来,学术界和有志分子就积极探索人生宇宙真谛、在魏晋时代,嵇康等人“越名教而任自然”,也追寻世间的公理,唐时代为国建功立业的高歌激昂,这些,无不闪烁着积极的为国为民和探求真理的思想。而到了明清时代,中国闭关锁国,在西方走向资本主义时代的时候,中国的封建统治反而进一步加强。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八股制的科举制度成为了束缚文化人思维的最好武器。在这种毫无生气毫无意义的知识的熏陶下,一批批的愚儒如范进的人产生了。哪怕在康乾“盛世”,社会上这样的丑恶姿态仍然比比皆是,《儒林外史》以一个清醒的眼光为我们记录和揭露了着一切。

  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始于明清。之所以落后这么多,之所以在清末被西方所宰割,一个千年大国,曾是世界文明中心的大国,几乎灭国,直至今日仍在各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跟明清几代的黑暗历史是分不开的。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人们都是在做一些毫无益处的尔虞我诈、道德沦丧,真理尽失,不求上进,这样的社会是不会前进,只会倒退的。《儒林外史》像是一部录像带,为我们记录下了当时的一切,揭示了中国落后衰败的答案,其资料和批判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在晚清这样的封建社会里,人心不古,社会丑恶败陋。但是也有少数的有些许清醒意识的人存在。比如书中的“四大奇人”,他们还保留着些许道德。但是他们的力量在封建统治前又是多么的薄弱。这些“奇人”有着正直的意识,却又是现实中最为落魄的人。而那些升官发财锦衣玉食的人,却恰恰是最缺德的人。而这一片颠倒荒唐的丑恶社会中,也有一些点滴的良知,这些良知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的珍贵让人唏嘘啊。

  在那个年代,吴敬梓也曾寻找过解决的出路,他曾经寄希望于一些士大夫,但是希望最终破灭了。究竟什么才能救中国,,这个问题留给了近代的中国人,为了国家的存亡,文化的兴衰、民族的血脉,一代代先烈抛头颅撒热血,终于共产党以社会主义的方式迎来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初步繁荣。

  离吴敬梓那个年代已经很远,生活在这个时代是我们的幸福。但是强国兴民的任务还任重道远。无论是追求真理的学术界还是创造社会价值的人们,都不要忘记保留一份爱国的热诚,一份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就是抱有这样一份对于国家社会的责任感,才写了这部经典的书。社会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更要记住这一点,为国做贡献不是一句空话。

  三百字读书笔记 篇17

  这几天,我看了一本书,叫《汤姆·索亚历险记》。它的作者是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代表作有:《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百万英镑》、《狗的自述》、《苦行记》、《三万元遗产》、《一个真实的故事》……

  书中的主人公,汤姆是一个活泼调皮、聪明善良、富有正义感的孩子。他不喜欢受约束,一心想当绿林好汉,过流浪生活。

  他在学校里,是惹老师头疼的学生。去墓地探险,他目睹了一起凶杀案,在无辜的人将要被判刑时,他勇敢地站出来,指正凶手。去郊游,他还救了小伙伴……

  汤姆富有正义感,勇敢……可我连勇敢都做不到。

  去年夏天,我和爸爸妈妈回老家。第二天,我和表妹、表哥去玩,天快下雨了,天空中飞着许许多多的蜻蜓,表哥抓蜻蜓,哥哥捉了一只,让我帮他拿,可我不敢,每次鼓起勇气,可看到那还拍着翅膀的蜻蜓,刚鼓起的勇气,一下都没有了。表哥和表妹两手都拿着蜻蜓回家了,可我空手而归。

  我一定要学习汤姆,一定要勇敢,坚强!!

  三百字读书笔记 篇18

  在短篇小说《变色龙》中,契诃夫通过一个富于戏剧性的街头场面,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寡廉鲜耻、欺下媚上的“变色龙”的典型形象,对沙皇政权的爪牙们的专横霸道、欺压人民、阿谀权贵、看风使舵的丑恶行径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揭露,同时也对小市民们的逆来顺受、安分守己、“顺应”现实的庸俗生活态度加以批判。

  变色龙奥楚蔑洛夫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典型形象,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沙皇俄国,在反动势力猖獗横行,社会上一片消沉死寂的恐怖气氛下,过去那些自诩进步的资产阶级自由派,都急于去“适应”现实,拼命宣扬“规规矩矩”的生活哲学,而民粹派也已抛弃了过去的革命传统,他们实际上是妥协了。至于广大的小市民,更是软弱消极、猥琐鄙陋,满足于“和平恬静”、“奉公守法”的庸俗生活。当时社会上见风使舵、迎合现实、背叛变节之风盛行,这种痼疾是反动的社会政治条件的产物。

  契诃夫在短篇小说《变色龙》里,通过奥楚洛夫这个典型人物,有力地批判了这种丑恶的行为。 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具有广泛的概括性。他是一个专横的沙皇警犬,但同时也是一个见风使舵的变色龙。作为一个沙皇政权的走狗,他具有专制、蛮横、欺凌百姓等特点。但这只是他性格的一个方面。他同时还具有趋炎附势、对弱者耀武扬威、欺下媚上、随风转舵等特点。因此他也是一个厚颜无耻的两面派。这两方面的特点构成了他的完整的性格——“变色龙”。不过,这个形象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奥楚蔑洛夫这一类沙皇警犬这一特定的范围。在当时,这一形象塑造,无疑也揭露和批判了在反动政治条件下迎合现实、转向变节的妥协派和投降派。

  三百字读书笔记 篇19

  《战胜自己》读书笔记

  战胜自己就是最大的胜利;真正地认识自己,已经向成功迈进了一半,战胜自我就等于战胜了对手……这些话不无道理。

  文中说到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牧师的儿子要他讲故事。牧师拿了一张地图,撕成小片,要儿子把地图拼好。不到十分钟,儿子就把地图拼好了,牧师惊讶万分,强尼居然这么快就拼好了,每一张纸片都整整齐齐地排在一起,整张地图又恢复了原状。牧师问儿子为什么这么快就拼好,强尼说:“很简单呀!这张地图的背面有一个人脸的图形,我先把一张纸放在下面,把人脸的图形放在上面拼起来,再放一张纸在拼好的图上面,然后翻过来就可以了。我想,如果人脸拼得对,地图也该对了。”牧师忍不住笑了起来,说:“假使一个人是对的,他的世界也是对的。”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到了:如果你不满意自己的环境,想力求改变,则首先应该战胜自己。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东升的太阳”,它把一切冷冰化为乌有。假如你有这样的心态,你四周所有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一句话,战胜自己,就是敢于奋斗、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敢于胜利的胆识和魄力,永不放弃你的选择。

  三百字读书笔记 篇20

  昆虫学家法布尔以人性关照虫性,千辛万苦写出传世巨著《昆虫记》,为人间留下一座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宝藏。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在他的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他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难怪鲁迅先生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我叹服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与环境息息相关,又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细微的观察。

  文章把昆虫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们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但并不局限于仅仅真实地记录下它们的生活,而是以人性观照虫性,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作者的喜爱,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生活处处都有有趣的事物,只要你有善于观察,发现的眼睛。法布尔所写的《绿蚱蜢》就是这样的来的。

  《昆虫记》并非刻意写就,而是作者自得其乐的观察与写作的成果。这便定下了作品的基调:看似平平淡淡,却反映出作者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一如其朴实清贫,但宁静美好的乡间生活。他留下的观察记录是不变的,但给读者的思索却是多样的,他没有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但却给读者带去了知识,趣味,美感以及思想的享受。

  《昆虫记》不仅仅渗透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某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这就是法布尔精神!

  三百字读书笔记 篇21

  在80年之前,有一个叫川端康成的人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伊豆舞女的,有着淡淡的哀愁的故事。

  故事的情节本身很简单:少年初恋。如果要再多说一点儿,便是:在一个山色空蒙的季节,一个就读于大学预科的少年,在一次娴静的旅途中,邂逅了一名美丽的舞女。写到这儿,就知道这是件极雅致的事情,汤岛是个相当古朴的小岛,有山,有水,有树,大凡散心所需的一切景物那里都有,于一名学生,是一个并不奢侈的胜地;于艺人,也是个卖艺的好去处。

  故事就是从汤岛开始的,少年对在旅途中初次见面的舞女一见倾心,我几乎要说这是一个初恋故事了。说“几乎”是因为:故事中的两人并无世俗之人想象的卿卿我我,花前月下,乃至山盟海誓。他们只是通过几次回眸,几滴清泪来诠释这若有似无的情愫,于是眼波流转之间,上演了一出青涩而忧郁的如烟似雾的少年情怀。

  日本是个小岛国,因此日本人从骨子里充斥着淡淡的绝望的味道,东山魁夷如此,村上春树亦然,川端康成自然也不例外。他用浓郁的日本情调将这牵挂人心的初恋渲染得极具东方美感,那种日本人特有的哀愁、颓废,也让整篇文章充斥着《北国之春》的曲调。

  日本的乐曲常有反复音,仿佛无时无刻不预示着终结,估计舞女们弹唱的曲子也是如此。全文没有一句炽热的言语,这才适合涉世未深的孩子的作为。年仅十四岁的舞女在每一个低头、浅笑、行礼、羞怯间,流露着难以言喻的美好,甚至可以让人想象出她在飘落的八重樱花瓣中轻舞的丰姿。

  伊豆不同于东京,东京的繁华它没有;伊豆不同于奈良,奈良的睿智它没有;伊豆更不同于京都,,京都的古风古韵它也没有,它所拥有的,大概只是那淡季的忧郁与纯真的自然吧?而这份忧郁与自然又恰恰适合这朦胧的初恋,因此这段故事只有发生在伊豆这种地方才让人觉得合情合理。

  最终,这个在一个合情合理的地点,恰恰时宜的季节发生的初恋故事还是有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平淡结尾:“我”终于还是回去了,在与舞女相识的整段日子里,两人始终没有捅破这层薄纸,不说也好,正如有句古话叫:“知君情深意也厚,忆人全在不言中。”

  三百字读书笔记 篇22

  我很好奇。为什么大人们不想想自己的小时候:他们也以前历过无拘无束的童年游戏,他们也曾顾虑过那些被长辈们一本正经地强调过的,看似荒谬但十分可爱的美丽禁忌,他们也曾在放学路上和小伙伴们走过一个个拐角,穿过一道道老巷,叽叽喳喳,兴高采烈,他们也曾在父母不在身边时被左邻右舍或街坊们默默关怀,不用担心什么绑架、失联等安全问题。他们比我们幸运得多。但是如今他们为什么要把世界变成完全陌生的样貌,为什么任由时代的自由发展,却偏偏剥夺了我们享受他们以前享受的纯粹童年的权利。这不公平。他们忘记了美,也剥夺了美。

  说到底,还是这个时代变了,不再纯粹。社会上充斥着各种负面新闻,这天那里一件食品安全,明天那儿一桩腐x丑闻。负能量真的很多,不胜枚举,我也不敢枚举。旁的不说,仅一个食品安全,便能衍生出诸多话题,人心惶惶,应对一桌的佳肴也没了胃口,谁知道这些菜是怎样来的?谁又能把每一天过得知根知底?不得不说,我们已经习惯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正因我们每一天都过得如履薄冰,险象丛生,来不及担惊受怕。更可怕的是,人们习惯于接收负面新闻,甚至乐于听取这些听上去离奇、诡异、近乎变态的新闻。我们的时代,早已不再简单,不再纯粹。纯粹变成了一种稀有的品质。

  我不敢再多想这个时代的疾病。我从刚开始正因感觉到某种纯粹的东西即将消逝的恐惧,慢慢地转变为身处一个有些病态的时代而恐惧。但我很庆幸,能够在还未被蒙蔽前看清这个世界的缺点,同时对过去的纯粹之美有所了解。我很庆幸我早早的读了这本书。

  我们还能继续忽视古典之殇么?我们还能继续麻木地看着时代在病态的道路上策马奔腾么?不仅仅是诗词中反反复复提到的美在消逝,先人们津津乐道的美在消逝,童年时耿耿于怀的美在消逝,更多的是纯粹的生活态度在消逝,纯粹的文化品格在消逝,纯粹的人性在消逝。多么可怕,多么悲壮。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还来得及补救么?快快修复记忆吧,恢复自然原本纯粹的样貌,恢复生活原本纯粹的样貌,恢复人类原本纯粹的样貌。

  三百字读书笔记 篇23

  《巧对对联》读书笔记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巧对对联》这本书让我在100多条妙趣横生的对联故事中领略到了中国文字的奥妙。说几个我特别喜欢的对联吧有一次,乾隆皇帝出了个上联让纪晓岚对:二碟豆。纪晓岚信口答道:一瓯油。没想到乾隆改口说:我说的是二蝶斗。纪晓岚哈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巧对对联》这本书让我在100多条妙趣横生的对联故事中领略到了中国文字的奥妙。

  说几个我特别喜欢的对联吧——

  有一次,乾隆皇帝出了个上联让纪晓岚对:“二碟豆。”纪晓岚信口答道:“一瓯油。”没想到乾隆改口说:“我说的是二蝶斗。”纪晓岚哈哈大笑,也改了口:“我说的是一鸥游呀!”这叫谐音联。

  有一户人家门上贴了一副对子:“家有万金不富,膝下五子无儿”。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这家老两口有十个女儿,女儿俗称“千金”,十个“千金”就是“万金”;女婿在民间又被叫做“半子”,十个女婿正好就是“五子”。这叫谜语联。

  有一副对子很有气魄,“悬将小日月,照彻大乾坤”。这说的是什么呢?这竟然是挂在一家眼镜店门口的对联。

  对联一般上下字数一样多,可有一副却不对称。坏蛋袁世凯死的时候,举国欢庆。有一个人写了一副妙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有人提醒他:“上联袁世凯是三个字,下联中国人民是四个字,对不齐呀!”他解释道:“这就对了,袁世凯是对不起中国人民啊!”

  我最喜欢的一副对联是:“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不仅形式美,而且有哲理。

  对联真有趣,希望我也能对出这么好的对子。

  三百字读书笔记 篇24

  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正如她自己所说,是在两寸象牙上细细的雕刻,它是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反映婚姻问题的小说是作者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也是她本人最喜欢的作品.作品生动的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其社会风情画似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实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恩的小说家,在英国小说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整部作品没有滂沱的气势,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就是这种简单,精致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奥斯汀短暂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英国的乡间度过的,也许就是周围朴素,宁静的氛围孕育了她淡然的气质.并不能因为没有丰富的经历,就对她的对于事物的分析能力有所怀疑,读过《傲慢与偏见》的人一定会为她细腻,敏锐的情感所折服.在写《傲慢与偏见》时,她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难道这不是一种天赋么?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三百字读书笔记(推荐24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学习大全网,一起成长!

[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读书笔记]图文精华
上一篇:
下一篇: